剑阁县《鹤龄镇化林村旅游新村创新发展策划》
一、基本情况
(一)剑门山区的农业小村
剑阁县鹤龄镇化林村地处东经105°45′,北纬31°51′,位于广元市南,剑门关内,嘉陵江西岸,剑阁县东南边缘。是剑阁——元坝——苍溪三县区交汇地。距老县城普安镇51公里,距新县城下寺镇85公里,距剑门关及剑门蜀道80公里,距广元市115公里,距成都280公里。省道剑阁——苍溪路与县道喻家嘴——马鸣路在此交汇。全村幅员面积9.6平方公里,501户,1939人。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明显,四季分明,光照充足,年平均气温16.5°,无极高或极低气温危害。属典型的深丘山区,山坡多平地少。全村总耕地面积2028亩,林地面积28.52亩,荒地可开发面积1600亩,可流转土地面积636亩。全村农业主要以粮油、畜牧、水果为主。
(二)南方山区学大寨的一面红旗
二十世纪六、七十年代,化林大队党支部书记张正桃带领干部群众,响应毛主席“农业学大寨”的号召,坚持学习周恩来总理总结的大寨的基本经验,发扬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的精神,在地处偏远的穷乡僻壤战天斗地,修塘筑堰,改土造田,植树造林,坚持不懈地努力改变山区面貌。多次评为全国的粮、棉、油生产先进典型,受到了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,被党中央树为“南方山区学大寨的一面红旗”。现已被批准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正在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(三)历史的辉煌与现实的尴尬
作为上世纪六、七十年代与大寨一样全国闻名的“剑门山区大寨花”,化林村在历史翻开新的一页,时代奏响新的乐章以后,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,中国全面进入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以来,巨大的现实与心理落差束缚了化林人的思想,陈旧的思想观念制约了化林村的发展,使得化林村生产生活条件近20年没有大的改变,经济发展没有质的突破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,由于化林村人认为化林的红旗不能丢,依然怀念大锅饭,因此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比全县晚了一年。后来因为周边承包了土地的乡村粮增产钱增收,改革开放的大气候才促使化林村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。但化林人仍然依靠以前学大寨时的农田基本建设老本,以粮食作物为主要产业。相比周边乡村,经济明显滞后。尤其是在全国人民昂首阔步奔小康,全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崭新时代,当年化林村“农业学大寨”这面红旗丢还是不丢?举还是不举?如果要丢,是不是连化林人引以为豪的先进精神与光荣灵魂都要一起丢?如果要举,已经成为历史遗迹的红旗又该如何举?这让化林人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与极度的尴尬之中。
(四)积极的转变与可喜的发展
历史迈进二十一世纪,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列车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巨大浪潮,终于将化林村推向了历史发展的前进行列。剑阁县委、县政府将化林村确定为县级示范新村建设的重点村,专门安排挂联干部认真帮扶,与群众交心谈心,使化林人增强了加快自身经济发展的主动性,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。如今,化林村已先后建成全县第一条通村油路,硬化了通户便民路,农户新建了砖混结构住房,新建了沼气、微水池、卫生水井,全面解决了人畜饮水和生产用水。全村改造了高低压线路。安装了有线电视、程控电话。在种植业上以农业产业化为方向,发展优质粮油和无害农业,突出发展黄金梨、中药材、小米椒以及生猪养畜等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。全村农业总产值超过了320万元,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500元以上,70%的农户建设了新房。村上还建有村史馆,标准化党员电教活动室,村文化活动室。成立起电影队,村民每月都能看到一次电影,村民全部参加了合作医疗保险,连续5年无一件治安案件发生,被评为省级文明村。
(五)崭新的蓝图与美好的明天
二、经验借鉴
(一)天下第一村——江苏华西村
(二)西部第一村——四川宝山村
三、资源整合
(一)历史与现实的无缝对接
1、“农业学大寨”与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”的历史联系。
2、“农业学大寨”与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”的核心价值。
(二)现实与未来的行动方向
1、当年“学大寨”与现代“奔小康”的精神继承与观念转变。
2、现实经济的产业劣势与未来发展的资源优势。
四、核心创意
(一)内涵挖掘
化林村——四川农业学大寨先进红旗所在地;
化林村——四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祥地。
(二)品牌塑造
中国南方大寨村
——剑阁县鹤龄镇化林村
(三)主题提炼
学大寨红旗不倒精神不变
奔小康方向更明意志更坚
——让农民过上好日子
(四)产业定位(略)
五、产业项目(略)
六、营销宣传(略)
七、建设周期(略)
八、投资预算(略)
|